探討數據分析需求訪談中的需求分析-為什麼我們會需要做實地考察?

不知道大家在企業當中,都如何進行需求訪談?

相信所有在企業內服務、或是協助企業設計解決方案的朋友,在設計任何系統或是功能性需求之前,都會先針對用戶(或客戶)的需求進行分析或評估。

在這篇文章當中,並不會聊到如何進行一個好的需求訪談,或是需求訪談裡面應該要談些什麼。

在這篇文章裡更想跟大家分享的內容,是從我自身的經驗出發,作為一個幫助用戶設計一個數據分析解決方案的角色,除了評估解決方案的時程和成本之外,更重要的是也需要幫助用戶分析『這個方案是否能真正解決用戶通點』。

那麼如何協助用戶分析解決方案是否合適呢?

往往我自己在進行需求訪談時,除了用戶自己提出來的需求描述(口述、書信、或任何輔助描述需求的文件)之外,我還會實際走一遭用戶產生痛點的業務地點,去『體會』一下用戶的痛點在哪裡,做這個需求背景的『實地考察』。

為什麼會需要進行實地考察?

大家可能會很好奇,為什麼會需要實際走一趟用戶的業務地點呢?

作為一個負責開發與管理專案的PM或工程師,我們不是就把使用者自己提出來的需求給開發出來就好了?畢竟我們並不是實際負責這個業務的角色,我們怎麼會知道他們要什麼呢?

沒錯!在多數的狀況下,使用者確實更了解他們的業務情境和業務痛點。

但是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,我曾經擔任過提出需求的用戶、擔任過導入系統專案的PM、也擔任過實際開發系統的工程師,站在用戶的角度來看,他們比其他人更理解業務痛點與商業邏輯,但是凸長有一點不會理解的是:『數據分析的技術或解決方案要如何解決我們的業務痛點?』。

鮮少有用戶會理解資訊系統是怎麼運作的,不過,也鮮少有工程師充分理解業務情境是如何發生的,在這樣子的背景之下,往往在開發的過程中就會有許多的誤會,導致最後實際開發出來的內容,並不一定能真正解決業務痛點。

所以擔任協助用戶擬定數據分析解決方案的角色,更需要實際走一遭業務發生的地點,扮演一個業務與系統間『翻譯官』的角色,看看用戶的數據是如何被搜集進系統裡面,這些搜集進系統的資料,在用戶發生業務的情境底下,他們為什麼會需要看這些數據?以及如何進行這些數據的分析?

該怎麼進行這個需求分析的實地考察?

這個考察的方式呢,是源自於我自己過去在製造業做改善專案學習到的習慣,是來自工時分析的一個環節。

過去在協助工廠擬定生產的改善方案之前,我們往往會分析生產流程的瓶頸(Bottleneck),看最花時間的生產工序在哪一個生產流程中,透過80/20的法則,從最花時間的生產流程開始改善起,由大問題先著手,讓整體的產量能有顯著的提升。

在分析瓶頸工序時,我們都會先去實際的生產線上,用影片錄製每一個生產流程,事後帶回去分析每一個在生產過程中的動作,從中評估是否有生產中行為的『浪費』。

透過這樣分析生產的行為,來找出產生瓶頸的原因為何,近一步設計解決方案。

這樣子的習慣,隨著我從製造業到金融業中,協助金融業的用戶透過一樣的方式,來設計能真正解決業務痛點的解決方案。

還記得我第一次向資訊單位的主管提出這樣的觀點時,收到主管瞪大大的眼睛看著我問說:『為什麼要去看用戶怎麼處理案件?』。

然而在反覆實際走訪幾次使用單位,透過這樣的方式『分析辦理案件的行為』,並提出真正能解決用戶的方案之後,後面還會收到主管提說OOO案子一定要安排時間去實際看一下用戶的情境。

其實實際進行的方式也很簡單,就是拿著一部攝影機(或是其實現在手機很方便,拿手機也可以),再帶著一個小小的腳架,到使用單位『錄製』他們的業務辦理方式,如果是因為考量機密,在不能錄製的狀況下,也儘可能帶著紙筆,把他們操作的流程『畫』下來。

在錄製的影片中要分析什麼?

其實在影片錄製的過程中,透過觀察用戶如何處理他們的業務內容,可以評估我們技術上的解決方案是否能真正解決用戶的痛點,也能評估用戶提出這樣需求的出發點和背景為何?更可以『體會』用戶實際面對的狀況,讓後續在設計系統功能或是分析資料時,更可以貼近實務上的需求,也避免有漏掉該考慮的內容。

進行影片的動作分析,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參考工時分析裡面的相關概念,做進一步的研究,這邊就簡單跟大家分享幾個我自己會評估的內容:

  • 詳細觀察用戶的每一個動作,看他們執行這些業務的流程是什麼?

  • 在辦理一個案件時,他們都做了哪些事情?

  • 為什麼他們會需要做這些事情?是否有其他限制因素?

  • 評估每一個動作執行的時間?

  • 從過程中評估他們做這件事情的人力。

  • 評估需求的規格是否合理?

  • 系統流程的設計是否合理?

  • 更重要的是,站在用戶的角度思考問題。

透過思索上面的這些問題,在數據分析的專案上,就可以打磨出很多不一樣的事情:

  • 這些資料是從哪個環節被搜集進來的?

  • 為什麼會需要搜集這個數據?

  • 這個數據是怎麼被產生的?

  • 有沒有更有效的方式來搜集數據?

  • 有沒有哪些數據是應該被搜集,但還沒有被搜集進來的?

  • 用戶追蹤這個數據是否合理?是否有其他數據應該被追蹤?

  • 有沒有可能透過機器學習或AI的方式去解決?或是他們只是需要一個流程的自動化而已?

  • ……諸如此類等等的內容。

透過實際分析用戶處理業務內容的動作與行為,我們可以進一步去對照使用者所提出的需求規格,評估是否能真正解決該用戶所面對的問題,進而與用戶一起找出能解決痛點的方案。

最後

有一位對我影響很大的顧問前輩曾經分享說,在設計解決方案之前,會習慣花較多的時間來釐清問題,當真正的問題被釐清出來之後,往往可以透過很簡單的方式來解決。

我自己到現在也不斷承襲著這樣的觀念,不論是在協助用戶設計報表,或是設計機器學習或人工智慧的解決方案之前,都會先分析用戶的使用情境,確定這樣子的方案可以解決用戶痛點後再進行開發。

有時候往往用戶會想要透過AI的技術解決所有業務上的痛點,但透過分析之後,往往只是需要把幾個流程自動化,或是多呈現幾個指標作為業務分析的參考,並不會需要很複雜的解決方案。

透過錄製影片做業務情境的動作分析,是能夠幫助PM和工程師更理解業務痛點的一個很棒的方法,這樣的方法在製造業非常常見,但可能在其他做數據分析的產業中還不太常見,希望透過這篇文章,將這樣的方法分享給各位,幫助大家設計出能真正解決痛點的數據分析方案。

Previous
Previous

ML System Design 機器學習模型系統專案的幾個評估點

Next
Next

企業內做數據分析POC的三大原則